和府捞面价格不透明,打工人:还能不能好好吃面了?

10064png

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,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往往是打工人的"续命神器"。然而,近期关于和府捞面价格不透明的讨论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,#和府捞面价格刺客#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。不少消费者吐槽:"同一款面在不同门店价格能差10元""加份青菜要18元却看不到明确标价""结账时才发现被收了8元茶位费"...当平价快餐逐渐变成"轻奢消费",这场关于价格透明度的争议,折射出餐饮行业亟待规范的共性问题。

菜单成"谜语大全" 消费者遭遇选择困难

走进和府捞面的门店,复古书卷风的装潢下藏着令人困惑的价目体系。有消费者反映,部分门店采用电子菜单滚动播放价格,需等待完整轮播才能看清;更有分店将基础款与加料款混排,38元的"酸汤肥牛面"和58元的"尊享版"仅差两行小字标注。这种"雾里看花"的定价方式,导致许多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高价单品,等餐品上桌才发现与预期不符。

隐形消费防不胜防 茶位费争议持续发酵

更让消费者诟病的是自动计入账单的"增值服务"。多位网友晒出消费小票显示,未主动要求的情况下被收取4-8元不等的茶位费,而盛放自助茶水的竟是印着品牌logo的纸杯。北京某白领吐槽:"所谓养生茶就是几粒枸杞飘着的温水,这钱花得冤不冤?"尽管客服解释"茶水费包含环境服务成本",但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明示商品和服务价格,这种默认勾选式的收费显然游走在灰色地带。

区域定价差异明显 同城不同价引发质疑

记者实地调查发现,和府捞面存在明显的"看人下菜碟"现象。上海陆家嘴门店的招牌番茄汤面标价45元,而三公里外的社区店同款仅售36元;北京SKP商场店相比三环外分店普遍贵出15%-20%。虽然企业解释"不同商圈运营成本不同",但未在点餐页面注明区域差价的做法,让消费者直呼"像在开盲盒"。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定价机制,正在消解连锁品牌应有的价格信任度。

当一碗面的价格需要消费者动用"侦探思维"才能厘清,折射的不仅是某个品牌的经营问题,更是整个餐饮行业在消费升级过程中暴露的监管盲区。从茶位费到包装费,从动态定价到隐藏菜单,这些"消费陷阱"正在透支着都市食客的信任感。在社交媒体高度透明的今天,任何不真诚的商业模式都难逃公众审视,毕竟打工人的钱包和味蕾,都值得被认真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