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地吧和十个勤天的成功:是天时地利还是独特运营?

9349png

在综艺市场同质化严重的今天,观众对明星旅游、游戏闯关等传统模式逐渐审美疲劳。据艺恩数据显示,2023年Q1综艺用户规模同比下降12%,创新乏力成为行业最大痛点。正当市场陷入创作瓶颈时,一档名为《种地吧》的慢综艺却逆势突围,其衍生的"十个勤天"男团更成为现象级IP。这不禁让人思考:他们的成功究竟是踩中了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,还是开创了独特的运营模式?

乡村题材与政策导向的完美契合

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,《种地吧》选择将镜头对准真实的农业生产。节目组让十位年轻人用190天种植142亩土地,这种"真种地"的硬核设定恰好填补了市场空白。不同于以往田园综艺的摆拍性质,节目真实展现了旋耕机操作、大棚搭建等农事细节,既响应了"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"的号召,又满足了城市观众对乡村生活的好奇心。

沉浸式纪实带来的情感共鸣

节目采用24小时不间断录制,累计素材量达3000TB,这种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创造了极强的代入感。观众见证着少年们从农业小白到能独立完成秋收的成长轨迹,特别是暴雨中抢收水稻、通宵搬运30吨化肥等名场面,让"真诚永远是必杀技"的节目内核引发广泛共情。这种真实感恰恰是当下过度包装的娱乐圈最稀缺的特质。

长短视频协同的内容矩阵

制作方构建了"正片+直播+Vlog"的全媒体传播体系。正片在卫视和长视频平台播出,日常农作通过200多场直播呈现,成员个人账号发布种植日记。这种立体化运营使得内容渗透率提升37%,抖音#种地吧话题播放量突破80亿次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节目组将直播打赏收益全部用于购买农资,形成了内容与公益的良性循环。

从综艺IP到偶像团体的价值跃迁

"十个勤天"的诞生打破了传统偶像养成模式。成员们通过种地展现的吃苦耐劳、团队协作等品质,重新定义了"偶像"内涵。其首场演唱会门票3秒售罄,专辑销售额破千万,证明市场对"劳动系偶像"的认可。这种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正能量人设,相比工业化包装的偶像更具生命力和可持续性。

品牌联名与在地经济的创新结合

节目开发的"十个勤天"农产品品牌已与2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,带动拍摄地杭州三墩镇农旅收入增长210%。这种"内容+电商+文旅"的模式,既为赞助商提供了场景化营销新路径,也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IP赋能样本。节目收官后,当地政府特别保留部分农田作为"勤天农场"持续运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