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艺昕自曝重新养自己经历:成年人更需要自我成长

6751png
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"内卷"和"躺平"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。数据显示,我国成年人焦虑障碍患病率高达7.6%,抑郁症患病率达3.4%。当职场压力、家庭责任、社会期待层层叠加,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意识到:在满足外界期待的同时,更需要关注自我成长与内心需求。近日,演员唐艺昕在采访中自曝"重新养自己"的经历引发广泛共鸣,她坦言:"30岁后,我开始学习真正地爱自己。"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,折射出当代成年人普遍存在的成长焦虑与自我重塑需求。

成年人为何需要"重新养育"自己

心理学研究表明,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带着原生家庭或社会规训留下的"隐形伤痕"。唐艺昕在分享中提到,小时候被教育要懂事、要谦让,长大后才发现从未认真倾听过自己的需求。这种现象在80、90后群体中尤为常见——我们习惯了按部就班地升学、就业、结婚,却很少思考这些选择是否真正源于内心。当人生进入中场阶段,重新审视自我价值体系、修复情感创伤、建立健康边界,成为成年人必修的成长课题。

从物质满足到精神滋养的转变

唐艺昕描述的"重新养自己"不是简单的购物消费,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自我重建过程。她分享道,现在会定期进行心理咨询,学习拒绝不必要的社交,坚持每天留出独处时间。这种转变代表着现代人自我关爱方式的升级:从追求外在的物质补偿(如"报复性消费"),转向关注深层次的精神需求。数据显示,2023年心理咨询服务用户中,25-40岁人群占比达67%,"自我探索"成为知识付费平台的热门品类,这些都印证着成年人成长需求的觉醒。

建立新的自我关系模式

在传统教育中,我们往往被培养成"他人导向"的个体。唐艺昕坦言,曾经会因别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,现在则学会了与不完美和解。这种自我关系的重构需要具体的方法:建立情绪日记记录真实感受,设定健康的个人边界,培养"非暴力沟通"的自我对话方式。神经科学研究发现,持续3个月以上的积极自我对话,能显著改变大脑中与自我认知相关的神经回路。越来越多成年人开始意识到,与自己的关系质量,决定了所有其他关系的质量。

将自我成长融入日常生活

唐艺昕的分享中最具启发性的,是她将成长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日常实践:每周固定时间阅读心理学书籍,早晨10分钟正念冥想,定期进行"数字排毒"。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,实则是构建新自我的基石。行为心理学指出,持续6周的规律实践就能形成稳定的神经通路。不同于年轻时急功近利的"速成心态",成年人的自我成长更像园艺——需要每日浇灌,耐心等待内在的蜕变。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:"现在的我,学会了在快节奏中给自己留白,那才是真正自由的开始。"